卢敏实验室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
组学与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原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卢敏课题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
组学与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原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卢敏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五项代表性主持项目

2024   国自然 杰青项目

2022   国自然 重点项目

2016   国自然 优青项目

2017   科技部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

         (为结题考核被评为“优秀”的项目)

2015 中组部 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

部分荣誉奖励(国内)

国家级   杰青、优青、青千、首席青年科学家

省部级   领军人才、青年科技英才、五四青年奖章、优秀学科带头人、青年拔尖人才、曙光学者

高校级   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导师、瑞金医院十佳青年、浙江大学竺可桢奖章

五项代表性荣誉奖励(国外)

2019   英国皇家学会, Newton Advanced Fellowship, UK

2015   牛津大学, Athena SWAN Bronze Award, UK

2015   英国国会, Set for Britain, UK

2014   牛津大学, Recognition Scheme, UK

2007   哈佛大学, Research Assistantship, US

学术业绩

抑癌蛋白是癌症中最广泛发生突变的治疗靶点,远超过癌蛋白。靶向癌蛋白只需常规地抑制蛋白功能,已经研发出约85个癌蛋白靶向药物,造福了约10%的癌症患者;靶向抑癌蛋白却需要史无前例地恢复蛋白功能,迄今研发不出抑癌蛋白靶向药物。亟待创新性实现蛋白功能恢复,开拓抑癌蛋白这一癌症治疗靶点,造福更多的癌症患者。

全球每年有1000万人因为抑癌蛋白p53发生突变进而失去功能并最终发生癌症。因此,p53功能恢复剂具有难以估算的临床治疗价值,被14篇文献称为是靶向药物的圣杯,这表现在:①p53是历史上被研究最多的蛋白;②有71个团队在Science等期刊报道获得p53恢复剂;③这些恢复剂催生了23项临床试验以及多家欧美上市药企。然而,所有这些p53恢复剂最后都被证明缺乏p53功能恢复能力。卢敏2002年进入癌症靶向研究领域,利用约20年时间实现抑癌蛋白功能恢复,获p53恢复剂:

首先,发现p53功能丧失引起黑色素瘤患者生存期变短 (Cancer Cell 2013 第一作者)

然后,揭示p53功能丧失的分子机制RaDAR (Cell 2014 第一作者);

然后,提出p53等转录因子的功能调控策略STRaND (Nat Rev Mol Cell Biol 2016 第一作者)

2020年12月24日,设计理性筛选策略并筛到p53恢复剂ATO(Cancer Cell 2021 最后通讯);

然后,利用ATO在人体内实现p53突变体功能恢复并取得初步疗效(Sci Transl Med 2023最后通讯);

2024年2月22号,在所有可供评估后的p53广谱性恢复剂中,ATO(及其类似物)在10个广泛使用的p53实验系统中,均被验证为是唯一有效的p53突变体功能恢复剂 (Cancer Cell 2024 最后通讯);

之后,提出建立p53恢复剂的研究标准范 (CancerDiscov 2024 最后通讯);

之后,提出P53恢复剂的临床研究规范 (Nat Rev Cancer 2025年 最后通讯

通过上述连续性研究,开拓了抑癌蛋白靶向研究领域。